2012年4月29日 星期日

伊通公園/IT PARK/有別於美術館的替代空間!

(IT PARK)於1988由攝影家劉慶堂與藝術家莊普陳慧嶠共同創立,希望創造出一個自覺理想的開放園地,開拓台灣觀念藝術視野,提供藝術家發表實驗、前衛、非主流創作的舞台,促進藝術創作的討論交流!!!!



 總之在南京東路附近!!
 「伊通公園」堅持不採取招納會員式的繳費制度。

正因為「伊通公園」選擇了獨立營運的模式,並保持對藝壇開放的態度,因此博得台灣藝壇「公園」的稱譽'


經費來源.統和分析/我最喜歡看這種部分了XDDDD
1.
最初靠著攝影師 劉慶堂的商業攝影,來承擔營運
2.
第一個十年,靠著像座談會.畫廊模式,還有吧台生存下來!~
(也就是說劉先生至少投資了10年....好威


3.
後來名氣起來.變成一個當代藝術家的國際跳板!
*原因是因為內部規畫,展出時間比一搬美術館長!也就是可以在晚餐時間開心看展"

4.
2000年,吧檯拆掉,變成一個藝術交流的地方,
他雖然強調商業化銷售邏輯並不是他們的宗旨
但在吧台拆掉的那一刻,我想他已經準備好轉型為一個商業藝術交流原地!
{在這時經濟來源:主要已須仰賴官方──尤其是國家文藝基金會與台北市文化局──對於新興私人展演空間所提供的補助機制,或乃至於少數私人企業及有心人士的熱心支援 }
還有靠慶堂的....小額借貸...以及以債養債    他真的太有勇氣了...
為藝術空間借貸投資的勇氣,我真的是一點都沒有XD







在後來歐洲藝術發展.跟著東方藝術也起飛(灑小花) 台灣當代美術當然也跟著受惠
(買賣藝品的意思)

 因為這波起飛 ,所以經濟狀況比較OK!

後來伊通公園開啟了數位化的交流平台,
有效且友善的網絡系統,不但串連了台灣各界的藝術關心者與愛好者,其版圖更已跨出台灣,連向國際。




 由於我都去玩當代就回家了....
這裡我還真是不知道有這個地方QMQ
伊通公園除了星期日和一休館外,下午一點到晚上十點大門敞開,這裡常有藝術家穿梭。
伊通公園沒有華麗的裝潢,沒有招牌,卻有濃厚的藝術味。

  入口上樓是一個長長的樓梯,上樓是展示空間
,



 展覽介紹
 :1.展品的類型;有書/有畫/活動/立體作品
2.區域劃分;一樓是樓梯.2樓是展區.3樓是休息和活動空間

3.觀展動線設計;
乖乖的爬上樓,就會看完的簡單好懂,好休息的地方
4.各區燈光設計方式;
二樓感覺比較有加強打燈,
三樓感覺比較採自然光
  5.伊通設計.設計的關鍵詞

交流友善平台
簡單輕鬆的展場
非主流前衛展區
採光優良
乾淨




缺點,,,

一般人不會知道這個地方,除非有人推廣= =也就是打廣告的點太少

可爭對美術館的廣告區,放些相關明顯好懂的廣告,



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